近日,由国家文物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西藏考古工作汇报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公布了2021年至2024年间西藏考古多项重点成果,以及一系列考古发现与研究。

尚嘎岗遗址三级阶地发掘区地层剖面
专家介绍,尚嘎岗遗址和梅龙达普洞穴发现出土石制品及动物化石。通过光释光测年等技术,显示文化层年代不晚于距今10万年,揭示了距今10万年前人类便踏上了青藏高原。
而后者梅龙达普洞穴遗址,是青藏高原腹地发现的首个史前洞穴遗址,也是世界范围内海拔最高的超大型史前洞穴遗址。这里保存了完整的石器原地制作、陶器使用等方面的证据,对于建立和完善青藏高原考古学文化序列、探讨高原腹地最早的人类生存活动和定居过程等重大科学问题具有重要价值。

玛不错遗址第一期出土遗存典型骨器、石器、蚌器、滑石珠等
新石器时代遗址群项目玛不错遗址、拉颇遗址的考古发现,展现了青藏高原腹地高海拔区域史前人群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交流。
其中,玛不错遗址年代跨度距今4800年至2000年,这是目前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序列最清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
吐蕃时期温江多遗址沿用千年,出土大量带釉砖瓦建筑材料,以及陶器、石器、骨器、泥塑、石柱础、铁器等遗物。
考古成果表明吐蕃时期青藏高原腹地与中原唐王朝及周边区域物质文化交流密切,为研究公元7世纪以来“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资料。

温江多遗址西南塔景象
此次公布的西藏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打破了之前普遍认为西藏封闭地理空间的观念,表明西藏的考古学文化始终保持着与青藏高原以外古代人群之间的联系。
尤其是王侯织锦、围棋子、龟趺碑座等遗物,直接证明了西藏与青藏高原周边地区、与中原地区一直保持着文化交流和物品互通的关系。
据介绍,2021至今,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与12所科研机构开展32次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涵盖17处古遗址、古墓地,发掘总面积达7060平方米,覆盖西藏7个地市,涉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以及吐蕃时期。
这些新发现和研究构建起西藏考古学文化的演进脉络与青藏高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为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以及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提供了关键材料。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中国文物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