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方法到目的:可学可练的“阅读策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22:50:00    

阅读,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天赋技能”。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沉浸书海,废寝忘食;有的孩子却对书本避之不及,盯着天花板发呆。面对这种差异,有些家长和教师将其归因于“兴趣”——如果孩子天生不爱读书,那也许就无可奈何了。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阅读兴趣固然重要,但它更像是一种心理倾向,往往受家庭环境、早期阅读经验、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难以直接训练。然而,阅读策略却是一种可以通过科学方法习得、训练和提升的能力。简单来说,阅读策略是让阅读更有效、更深入的技巧,它可以帮助孩子跨越阅读中的障碍,从而让他们更愿意、更自信地阅读。

举个直观点的例子,如果把培养孩子的阅读力比喻成盖高楼,那阅读策略就是提供支撑、帮助把楼盖好的脚手架。它起到的是支持、辅助的作用。这意味着,即便一个孩子起初对阅读没有兴趣,他仍然可以通过系统的策略训练,逐步提高理解力和参与度,进而发现阅读的奥妙,培养出阅读的乐趣。

这方面,近期出版的《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第2版)》值得关注。这本书引入了700多项儿童读写的研究成果,提供了300多种阅读策略,既涵盖基础的解码技巧,也涉及深层的理解方法,还关注高阶的批判思维,让“无形”的阅读辅导工作变得“有形”且可行,适用于小学至初中阶段不同阅读水平的学习者。

其中,“带着目标阅读”就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策略。有些时候,孩子拿起书随意翻阅,注意力容易涣散。如果让他们先设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我要找出故事主角面临的最大困难”,或者“我要总结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他们的阅读就会更加专注,理解也更深入。这种方法就像在书页间放置了一座座小灯塔,帮助他们沿着思维的轨迹前进,而不是在信息的海洋里随波逐流。

另一种策略是“构建感官图像”,即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想象书中描述的场景、声音和人物表情等。研究发现,善于在脑海中“播放电影”的孩子往往更能投入阅读,并且记忆更深刻。例如,当孩子读到“森林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时,如果他们能在脑中浮现树叶轻微晃动的画面,并且想象这声音是风吹动树枝、还是小动物在草丛中穿梭,那么他们的阅读体验将会更生动,理解也会更精准。

更高级的阅读策略涉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如“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很容易接触到各种来源不明的文章、新闻甚至谣言。如果他们具备评估信息的能力,就能学会辨别事实与观点、寻找权威证据,而不是轻信某个听起来“很真实”的故事。比如,在阅读一篇关于太空探索的文章时,孩子可以思考——“这篇文章引用了哪些权威机构的研究?它的结论是否有科学依据?”这样的训练不仅提升了阅读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判断力。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阅读策略呢?

家长和教师需要在孩子阅读时给予明确的引导,而不是简单地说“去读书吧”。可以在孩子阅读前提出问题——“你觉得这本书讲的是什么?”也可以在阅读中进行互动——“你能想象这个场景吗?它让你想起什么?”另外,鼓励孩子在阅读时做笔记、画图或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内化阅读策略。

此外,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例如,与孩子一起逛书店或图书馆,让他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书籍;在家庭阅读时间里,家长可以和孩子轮流朗读,并讨论书中的内容;甚至可以将阅读延伸到现实场景,比如阅读食谱后一起做一道菜,或者阅读新闻后讨论社会热点。这些方式都能让阅读变得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

阅读不是一场依赖天赋的比赛,而是一项可以通过训练不断优化的技能。阅读策略的训练,能赋予孩子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通过系统的阅读策略训练,学生可以更高效地获取信息、理解复杂文本、培养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当孩子掌握了阅读策略,他们不仅能读懂书,更能在书中找到乐趣、发现世界。这才是我们希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最宝贵的能力。(作者郭史光宏,系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会长,百班千人读写计划导师)

作者:郭史光宏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老铁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660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