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知识 >

糍粑图片大全(糍粑:念念不忘的满嘴糯香 )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2-03 04:18:40    

湖北人都爱吃糯食,但凡是糯米做成的食物从菜肴到糕点没有不喜欢的。不过若说最受欢迎的,糍粑一定排的上号。因为它的做法多样口味咸甜均可,包容性极强。以前家里厨房面积有限,厨具没有现在丰富,因此很多家庭会在逢年过节统计家人想吃的口味,让咸食党和甜食党自由投票,票数多者就能得偿所愿,票数少的就只能期待下次了。那个时候尽管物资不那么丰富,却因为这小小的游戏让本就亲密的家人愈发亲近。

颇受拥护的炸糍粑

01糍粑的前世今生

相传糍粑的产生是因为当年伍子胥富有远见,将大量的糯米蒸熟压成砖块做为城墙的基石。他在临终时留下遗言,如粮断之时可挖城基自救。后来吴国被围困以至城内粮草断绝饿殍满野时,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的遗言。于是起出糯米砖敲碎蒸煮,分而食之。后来为纪念伍子胥制作糯米砖的活动便流传了下来,久而久之糯米砖就演变成了如今的糍粑。

(糍粑的前世:饱满的糯米)

这个故事在我看来,到底还是戏说的成分居多,毕竟要是城基都被吃了城墙都倒了,岂不是不战自败还有什么以后的纪念活动呢?几千年前的故事只能听听而已,发生在杨阿姨家的故事确是实实在在的。这个故事的主角是糍粑,主题是情感。

杨阿姨是我的邻居,后来搬去了北京照顾孙子孙女。在她还小的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交通也极其不便,人们但凡想买点小商品只能来镇上。在镇上的杨外婆家就成了整个家族采购的根据地。但凡有人家办红白喜事,或者置办啥物件都会来杨外婆家。当天往返的中午会来吃个中饭,没有办法当天往返就会住在杨外婆家。尽管家里条件也不好,杨外婆却热情好客,每每有客人上门总会想法子操持些好菜。乡里人淳朴穷亲戚上门也不愿空手,好在糯米是自家种的,打糍粑也只不过费点力气,于是每每带糍粑上门做礼物。乡里喜欢在冬至春节前后扎堆办喜事,于是也扎堆在杨外婆家借宿,自然也扎堆送糍粑了。

(糍粑的今生)

糍粑放在水里浸泡,每隔两三天换一下水,天气不热的情况下可以储存一两个月。因为此前招待客人花了不少钱,往往接下来的一两个月为了节约费用,杨外婆家里顿顿吃糍粑,吃的杨阿姨和弟弟都生厌。也许是习惯了,也许是因为乡愁,搬去了北京的杨阿姨反倒爱上了糍粑。如今虽然物质丰富,亲戚也不用再来镇上置办东西,但听说杨阿姨爱吃,逢年过节都会寄点去北京,小小的糍粑礼虽不重,却含有情意。


02糍粑的制作欢乐

打糍粑应该是湖北蕲春乡郊李奶奶家最欢乐的活动了。老式的糍粑打法需要三个壮劳力同时作业,因此也只有家人团聚的时候才可以操作。李奶奶家在湖北大山里,空气清新满眼都是绿色。屋前有小河人们在河前洗衣裳,屋后有山连猪都不是圈养的,满山跑。大家聚在院子里边聊边等。往往过不了多久,李奶奶就会抱着木桶出来,叫道:"先来吃口糯米饭吧"胖胖的李奶奶抱着圆圆的桶,场面有点好笑却很温馨。

(香甜软糯的糯米饭)


木桶盖子一掀,会有一股热气迎面而来,戴眼镜的朋友眼镜被热气吹的朦胧一片看不真切,但淡淡的糯米香气却直往鼻子里钻。热气散去后,大家尝一口糯米饭香甜软糯。新鲜至极的东西即使不加什么调味品也照样美味。尝罢糯米饭,就开始重头戏了。打糍粑的石舂是早已经洗净备好了的,放在院子里的空地上。李奶奶负责将糯米一勺勺放到石舂里,然后家族里的壮劳力就开始捣糯米,这活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极费力气。

(辛勤劳动打糍粑)

要把糯米捣到不见米粒,而彼此黏糊拉扯的状态,糍粑才算完成了一半。这时这捣好的糯米团会被送到厨房,接下来就是家族里的成年女性干的活了。大部分糍粑会被切块裹上米粉以便久存,小部分则会被切圆饼状,装点上色素和贴纸花样当做贡品。而小孩就到处看热闹,玩的不亦乐乎。

(裹上黄豆粉防止糍粑粘连)

后来李奶奶去世了,慢慢地大家都嫌自己做糍粑费事,直接买外面的半成品了。糍粑不是手工的了,但是团聚时候这往往也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一家人一起干同一件事,吃同一桌饭时那心连心的温度。好在温度仍在。


03糍粑野趣和新式吃法

糍粑吃法多样,蒸炸煮煎味道都很不错。不过湖北黄梅县的人们,最喜欢的还是烤糍粑,不是现在烧烤摊上的那种,是炭火烘烤的。在那个乡里没有空调的时代,湖北的冬天又格外冷,于是大冬天人们都用炭盆取暖,闲的无聊就一边暖手一边烤东西吃,炭盆周围会放上花生,中间就用来烤糍粑。

随便截断一根比较粗的树枝,洗干净就将糍粑穿上,然后慢慢烤,烤着烤着糍粑就像感觉太热了,其中起了一个包,人们忙着烤火聊天不去管它,它会自己慢慢的消了气又缩回去。双面都烤完了,有小孩顾不得烫嘴就心急的想吃。咬一口软绵绵黏乎乎的。吃到肚子里暖暖的,心情都变好了。除了常规吃法,贪玩的小朋友还会用手把糍粑拉成长条状再去舔,没有泡泡糖的年代这就是乡土版泡泡糖了,又好玩又好吃。

(篝火烤糍粑)

在黄梅县的人们看来由温热糯米制成的糍粑是独属于冬季的温情。而远在千里外的成都,糍粑换上马甲搭配别的食材演绎出了新风情。在老字号的火锅店,炎热的夏季吃完火锅燥热的不行。即使有空调,汗水还是一直往下滴。店家端上饭后甜品,天府之国会把糍粑加在冰粉里。白白的糍粑和花生红豆等食材相得益彰。红白相间赏心悦目,冰粉软凉糍粑绵密,两者口味中和,层次感丰富。最重要的是那份新奇感,让黄梅人惊喜不已。小小的糍粑身上亦是生活缩影,常见的事物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喜悦和感动。

(对我而言新奇的糍粑冰粉)

小小的糍粑不仅是好吃的食物,更凝结了家人的爱,沉淀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成为了万千游子牵挂于心的味道。岁月流转,糍粑从手工制作变成了机器生产。人们的口味变化和饮食喜好会改变食物呈上餐桌的形式,不用难过,新生事物未必不好,只要感情实质仍在,新的形式也许会更让人欣喜不已。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老铁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660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