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猝死只在一瞬间?医生:部分猝死有前兆,抓紧1小时自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08:15:00    

日前,某知名互联网教培企业被曝“一员工猝死在公司”。引发大众关注。4月25日,该教培机构回应:当日员工所在团队没有安排加班。目前,当地人社部门已介入调查。

猝死只发生在一瞬间?经历超负荷加班后,一次补休能恢复吗?心内专家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提醒,有些猝死有前兆,若发现相关症状要千万警惕。专家提醒,长期超负荷加班会对身体造成系统影响,补休也未必能恢复;呼吁应提高职场健康管理水平,让奋斗向上与身心健康互为助力,形成良性循环。

部分猝死有前兆,猝死前1小时示警

猝死只发生在一瞬间?并非如此。

“猝死这个词,让很多人以为猝死只是发生在一瞬间。其实,有部分猝死是有前兆的。”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孙硕提醒,尽管多数情况下猝死难以预测,但临床上发现,部分猝死发生前,身体可能通过一系列预警信号发出“求救”,尤其是心源性猝死。其中涉及心血管、呼吸、神经等多个系统,及时识别积极干预,有可能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

根据第五届中国急救大会发布的数据,中国每年因心脏原因而猝死的人数已多达76万。临床上一般将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其中心源性猝死占近六成。而非心源性猝死主要包括肺源性猝死、脑源性猝死。

“例如胸闷胸痛(压迫性疼痛)、呼吸困难、心悸心慌、头晕等这些症状是心源性猝死的典型预兆,有可能在猝死前1小时甚至24小时内出现。”孙硕提醒,尤其是本身有心血管基础疾病,或是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要及时警惕自救。

而对于肺源性猝死,很多人常看到久坐不动尤其是长途飞机后引发肺栓塞致死的新闻,孙硕提醒,一般这类肺源性猝死人群往往会有基础危险因素,例如肥胖、抽烟、久坐、癌症、孕妇、长期使用激素或避孕药等。因此从生活方式上提前管理非常重要。

此外,猝死前可能出现反复晕厥或“眼前发黑”,这多是心脏骤停导致脑部缺血。如果出现口唇发绀(青紫)、视力模糊或耳鸣等缺氧表现也要注意。而无诱因的极度疲劳、异常大量出汗,也是猝死前的重要信号。这种大量冷汗通常与交感神经兴奋过度相关,是心脏功能衰竭的代偿反应。若伴随血压骤降、脉搏细弱,则要警惕休克风险。

长期超负荷,一次补休不能恢复

新闻中,涉事教培机构在通告中称“该员工发生意外期间,正值武汉公司员工倒休假期,当日所在团队没有安排加班。”

身体经历超负荷加班后,会发生什么?一次倒休补休就能恢复吗?对此孙硕表示,若连续加班,持续熬夜、高压、超负荷工作,给身体带来的是系统性伤害,一次或短期补休,并不能完全恢复。例如连续高负荷加班后,人体的血管会受到损伤,增加心梗等风险;长期熬夜、过度劳累、高压力等,会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增加心脏负荷;吸烟、酗酒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诱发心律失常等。因此规律作息、劳逸结合才是正确而重要的做法。

年轻人猝死更凶险,应重视职业健康管理

为何现在年轻人猝死的新闻频上热搜?孙硕提醒,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的猝死过程更凶险。青年猝死者往往具有“无病史、无预警、进展快”三大特征。

老年人往往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病,有一个缺血预适应的过程,且基本都有过医院就诊或体检记录,因此对冠心病、心梗等的防治更积极。而年轻人多没有这个过程,自恃年轻能扛,自觉“身体健康”,往往容易忽视了心脑血管事件的警示信号。一旦发病急骤,往往更凶险,死亡率高。

令人唏嘘的是,新闻中与“猿辅导员工猝死在公司”词条一起上热搜的还有“猿辅导猝死员工原定5月2日办婚礼”。

“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孙硕提醒大众,应尽早干预,积极预防猝死发生:首先,要从良好的生活规律、健康的饮食习惯等入手,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和持续高压;其次,要重视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是否有基础疾病和相关家族史;第三,若有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而不是觉得自己年轻硬扛,要争取在意外发生前及时自救。最后,呼吁提高职业健康管理水平,让奋斗向上与身心健康互为助力,形成良性循环。

本栏目专家支持单位: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

总策划 |林如敏

策划 |龚丹枫王倩

统筹 |林清清 薛仁政

文 |林清清 薛仁政 李可欣

海报设计 |杜卉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老铁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660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