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的夜晚,总是比城市更早沉入黑暗。风中带着海盐味道,船体在巨大的探照灯下反射着金属光芒。码头前方,一艘庞然巨轮静静伫立,"BYD SHENZHEN"的标识庄严醒目,蓄势待发,等待驶向深蓝。

4月27日晚,承载着7000多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深圳号起航,首航巴西,开启一段属于中国制造的壮阔航程。
一声汽笛长鸣划破港口上空,滚滚车流有序登舱。随着缆绳解开,这艘目前全球装载量最大的汽车滚装运输船,缓缓驶离太仓港码头。这是中国智造与江苏制造,走出国门的重要一刻。
国轮国造、国车国运,全球最大装载量汽车运输船江苏造
据了解,“深圳号”是由招商局金陵船舶(江苏)有限公司为比亚迪量身打造,并于4月22日在江苏仪征正式交付。

船体总长219.9米,型宽37.7米,16层甲板,9200个标准车位,刷新了全球汽车滚装船的载运纪录。液化天然气(LNG)与船用燃油双燃料系统,固定式箱式电池组与高效抱轴式轴带发电机,高压岸电系统、BOG再冷凝装置、节能涂层与减阻防污技术的全面应用,让“深圳号”实现了全航段低碳航行与港口零排放,全面符合国际海事组织(IMO)最新环保标准。在这艘巨轮背后,是江苏制造厚重的产业积淀,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与高端船舶制造协同创新的生动缩影。
随着“国轮国造、国车国运”模式加速落地,中国品牌正在打破全球供应链的旧有格局,不仅以新能源汽车赢得海外市场,更以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运营的滚装船队,实现制造、运输、交付全链路自主掌控。这一模式,不仅有效降低了出口成本,提升了国际运输效率和交付时效,更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版图中,锻造出一条由中国制造主导、自主可控、稳定可靠的战略通道。
从仪征到太仓,“江苏力量链条“托举中国汽车驶向世界
在比亚迪“深圳号”起航的背后,一条覆盖制造到航运的“江苏力量链条”,正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出口版图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江苏仪征——招商局金陵船舶(江苏)有限公司的船台上,一艘全球最大汽车滚装运输船诞生;到江苏太仓港——中国内河港口中唯一享受海港待遇的口岸,7000多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有序登船,驶向大洋彼岸。

制造端,江苏以雄厚的高端装备制造实力,为中国车企提供了走向全球的“巨轮”;物流端,江苏以完善的港口枢纽体系,为新能源汽车出口打通了高效便捷的国际通道。
2024年,太仓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850万标箱,航线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新能源汽车整车出口量持续攀升,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世界的重要枢纽港。
从船台到航道,江苏用完整的产业链条,托举起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远航。在新能源汽车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竞争焦点的当下,江苏的这份支撑,正在成为中国制造由“大”向“强”转变的关键力量。
“滚装船+海外工厂“双轨并行,深度参与全球新能源市场竞争
此次航程,“深圳号”的目的地是巴西。目前,比亚迪已在巴西投资30亿雷亚尔,规划建设包括整车制造、客车底盘、电池材料加工的三座工厂,首批抵达的7000多辆车,将支援比亚迪在巴西市场的快速布局,构建从制造、销售到服务的完整链条。
不仅如此,"深圳号"所应用的一系列绿色航运技术,也将在比亚迪的全球布局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LNG双燃料系统、固定电池组驱动、港口高压岸电接驳等先进配置,比亚迪正在将绿色出行理念,从陆地延伸至海洋,从生产运输环节延伸到国际交付体系,助力构建全球低碳供应链网络。

不止于巴西,比亚迪已在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匈牙利等国家同步布局工厂,海外建厂战略全面提速。
“滚装船+海外工厂“双轨并行,意味着比亚迪正以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深度参与全球新能源市场竞争。
从比亚迪出海,看中国车企“全球化战略“再提速
比亚迪“深圳号”的起航,是中国车企加速布局海外市场的缩影。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出口142万辆,同比增长7.3%。在整车出口前十中,奇瑞、比亚迪、上汽、长安、吉利五家车企的出口量超过了10万辆,主要面向拉美、东南亚、欧洲、中东等全球重点市场。

比亚迪集团王俊保先生在起航仪式上表示:“‘BYD SHENZHEN’号的交付,是比亚迪全球化战略的关键拼图。它不仅是一艘运输船,更是连接中国智造与世界市场的‘海上桥梁’,将承载着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让全球用户共享中国技术的红利。”
截至2025年4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腾势品牌4月也已正式进入欧洲市场,推动高端新能源产品国际化落地。
在物流体系方面,比亚迪同步推进滚装船自营计划,计划到2026年持有8艘专业汽车运输船,目前已运营开拓者1号、合肥号、常州号、深圳号4艘,打通制造、物流、销售闭环。2025年第一季度,比亚迪滚装船已运载超过25000辆新能源汽车前往全球各地。
当下,滚装船已成为自主品牌掌握供应链节奏的关键资产,制造、出口、交付、服务“四位一体”的全球布局,正加速重塑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

写在最后:
当“深圳号”从江苏太仓港驶向巴西,驶向的,不只是一个新兴市场,更是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时代下,掌握全球供应链话语权的雄心。
今天的7000多辆车,只是一个起点。未来,随着更多海上巨轮下水,更多工厂投产,更多市场打开,属于中国制造、中国智造的航线,正在深蓝之上,绵延铺展。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海燕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