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了不起的盖茨比》何以影响美国文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9:04:00    

美国《纽约时报》4月12日文章,原题:我不是“盖茨比学者”,我是“盖茨比怪人”。《了不起的盖茨比》(以下简称《盖茨比》)迎来了问世百年纪念日。我真正与这本小说产生深刻联系是在5年前,我开始每天晚上听一小段《盖茨比》的有声书。对我而言,《盖茨比》从一个睡前故事,变成了每日仪式,最后又变成一种执念。仅在2023年,我就完整听完《盖茨比》超过48次。到了2024年,我改为整夜播放。如今,《盖茨比》已经深深扎根于我的脑海,甚至进入了我的梦境。在某种程度上,这不仅是我的真实写照,也是整个美国文化的真实写照。

《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剧照

尽管如此,我远算不上菲茨杰拉德研究专家。要真给我贴个标签,那大概是“菲茨杰拉德怪人”。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编者注)曾在其散文中写道,“失眠来临时,那宝贵的7小时睡眠时间突然被一分为二。如果幸运的话,一晚还能有两个阶段:前半段的香甜入眠,和清晨的沉睡阶段,但中间会冒出一个越来越宽的黑洞。”而当我被困在那个“黑洞”中时,我就靠《盖茨比》解脱出来。闭上眼睛,在黑暗中聆听,我无法跳过任何一个词或句子。去年夏夜,我听着《盖茨比》入睡,梦见自己参加了关系亲近的叔叔的葬礼。1991年,他的自杀离世永远改变了我的人生——就如同尼克在盖茨比死后所经历的那种改变。我也“终结了对人类那些虚无悲伤和短暂欢愉的兴趣”。
这部小说对我来说,像现代版的史诗,所有看似英雄般的壮举都带着反讽色彩,而其中最重要的一课也许就是:伟大往往存在于过去,而试图重现这种伟大的努力注定徒劳。《盖茨比》里的人们都被某种失落或未曾得到的东西驱动着,我对此深有共鸣。正如菲茨杰拉德所写的那样:“我本可以成为什么,做些什么,如今却都已消散、耗尽,无法重来。我本可以这么做,那样不做,却在胆怯时果敢,在冲动时谨慎。”5年来的倾听,让我感觉自己越来越理解菲茨杰拉德,也更了解自己。即便这本小说已经听了两百遍,我仍不想说再见。(作者安德鲁·克拉克,倪可译)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老铁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660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