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源自祁连山的弱水河穿城而过。由于组建初期,发射场区以“东风”作为与外界联系的呼号使用,此地又得名东风航天城。
东风航天城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这里升空,开创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55年之后,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亦将从这里出发,再启中国人巡游寰宇的全新征程。
在神舟二十号发射前夕,羊城晚报记者探访了东风航天城。这座西北大漠中的小城,不仅有“叩问九天”的壮美事业,还有着安宁温柔的烟火气息。

2025年4月22日,东风红卫星发射场,还保留着当时的工作场景。摄/林桂炎
壮美与温情交融于此
4月21日下午,记者初访东风航天城,暮春时节,天朗气清,时有凉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
一座“航天城”,自然处处是航天的印迹。这里的道路唤作宇航路、航天路、宇宙路;这里的学校、超市、影院皆以“东风”命名;乃至艺术培训中心,都有“神箭”的名头。
刻印在这些名称背后的,是东风航天城金光闪闪的历史。
东风航天城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组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火箭和卫星发射试验中心,也是目前我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这里是神舟飞船出征太空的起点与巡天归来的港湾,承载着中国航天人无尽的光荣与梦想。
提及东风航天城,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总是问天阁出征,发射场点火。壮美的航天事业,让人们忽略了这座小城温情、柔软的另一面。

2025年4月21日,傍晚时分,温暖的日光下墙上树影朦胧。摄/林桂炎
晚上8时,华灯初上,小城渐渐热闹起来。在城中心的东风大礼堂前,由发射基地工作人员组成的“牧星人”乐队开始了演出,“遛娃”散步的家长们带着孩子驻足观看;马路对面的广场上,众多女性伴随节奏明快的歌曲跳起了广场舞,吸引一位70多岁的爷爷参与其中……
63岁的曾建祥坐在马路牙上,边和邻居闲聊,边看着眼前舞动的人群,这是他一天中最闲适惬意的时刻。曾建祥的儿子在发射基地工作,12年前,他便作为家属搬来此处生活。最开始,来自河南的曾建祥难以习惯西北的气候,如今他已逐渐适应,“这里就是我的家了。”
曾建祥亲眼见证了东风航天城这些年来的变化,“道路变宽了,绿化变好了,交通更便利了。”
不过,更令他骄傲的是我国航天事业十几年间的突飞猛进,“我的儿子参与了这项伟大的事业!”

2025年4月21日,傍晚时分,很多居民在东风航天城的广场上跳广场舞。摄/林桂炎
另一边,“牧星人”乐队的观众中有东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吴明。“我以后想当科学家。”在东风航天城,航天梦想早早地在孩子们心中发芽。神舟二十号发射时,吴明将前往现场观礼,他对此已期盼许久。
夜渐深,“牧星人”奏完最后一曲,人群散去。航天城生活区的居民步入梦乡时,工作区的技术人员仍在挑灯夜战,为神舟二十号发射做最后的准备。这便是东风航天城,壮美与温情交融,航天事业与百姓生活交汇,共同造就此地的独特气质。

2025年4月21日,傍晚时分,东风航天城礼堂前,乐队表演吸引了许多当地人观看。摄/林桂炎
今朝更胜往日
漫步于东风航天城内,东风路旁白杨挺立,揽月湖畔绿柳依依,孩子们在飞天公园的草坪上嬉闹玩耍,一副安静恬适的西北小城模样。
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
1958年,为了建设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10万工程兵挺进大漠,面对“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的恶劣环境,咬牙硬顶、埋头苦干,修路、挖井、种树、建房,仅用两年零4个月,便完成了一期工程并交付基地使用。这是东风航天城的雏形。

2025年4月22日,东风红卫星升起的地方,还原了当时的工作场景。摄/林桂炎
初代“东风人”是最好的榜样,此后60多年,一代代航天人坚守此地,攻坚克难,传承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中国的第一枚导弹,第一颗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艘宇宙飞船,第一个宇航员,都在这里诞生。
正午十二时,东方红卫星发射场,疾风扬沙,红旗猎猎,5020发射塔架托举着长征一号火箭静静矗立,绿漆塔身上沾满铁锈与沙尘,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自1960年建成,到1980年退役,5020发射塔架先后发射了多颗导弹和卫星,其中包括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025年4月22日,东风红一号的发射场地。摄/林桂炎
在5020发射塔架前,记者偶遇了82岁的史良,他头发斑白、步履蹒跚,在家人的搀扶下围着发射塔架看了又看,难掩激动神色。
“这里是我战斗过的地方。”史良告诉记者。1959年,17岁的史良告别故乡,辗转6天6夜抵达“东风基地”。此后26年,史良扎根大漠,他吃过沙枣、野菜,住过地窝子、帐篷,作为我国首批火箭发动机操作系统工作人员,先后参加火箭、导弹、卫星等发射试验任务近40次。
神舟二十号发射前夕,史良在儿子的陪同下重返“东风”,他探访了过去的营房驻地,还特地去飞天公园“看望”风暴一号火箭。史良赞叹于航天城翻天覆地的变化:地窝子变成了小楼;土路变成大道;昔日黄沙遍野,如今绿树成荫……
即便退休多年,史良仍然心系航天事业,他会整理收集每一次与航天发射有关的报道,嫦娥“揽月”,祝融“探火”,天宫空间站遨游宇宙,都令他骄傲、自豪。明天,史良将现场观礼神舟二十号发射,从5020发射塔架到921发射塔架,史良亲眼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史良在5020发射塔架前回忆奋斗过往。摄/王隽杰
从“神秘基地”到“旅游打卡点”
在航天城的东北角,坐落着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从共和国的元帅到普通的官兵,此处安葬着700多位为中国航天事业献出生命的英雄先辈。每次航天员出征前,都会到这里祭拜先烈,以此表达对航天精神的传承。
鲜少有人知道,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曾经的名字是“九号半”。在东风航天城组建之初,有严格保密要求,各处皆以数字命名,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位于九号与十号之间,遂得名“九号半”。
而如今,在地图软件上,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的位置被清晰标注,问天阁、历史展览馆、东风礼堂……这些曾经充满神秘色彩的地点,都已不再是秘密。只需一张门票,普通百姓也可跟随旅游团亲临中国航天的圣地,近距离感受航天事业的魅力。

2025年4月22日,飞天公园环境优美,到处都是航天元素,适合游客和小朋友游玩,是学习航空知识的场所。摄/林桂炎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前,62岁的王先生正在等候入馆参观。他曾是一名军人,也是航天迷,“从杨利伟上太空开始,每次发射我都要看直播。”王先生说,载人航天是全中国人民的大事,多年前他就想来东风航天城亲眼看一次神舟飞船发射,今年终于得偿所愿。
神舟二十号发射的脚步愈近,航天城内如王先生一样的外来客便愈多,张兰的生意日日火爆。张兰在航天城经营一家小超市,她记得17年前刚来时,城内几乎没有什么商铺,连饭店都很少,很难碰见游客。而现在,城内盖起了美食广场、商业广场,平日前来研学参观的青少年一拨接着一拨。
2017年,东风航天城被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推选为“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2018年,经过修缮的东方红卫星发射场,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新亮相;2021年,东风南至兰州西站直达火车开通,进出航天城愈发便利。

2025年4月22日,孩子们在飞天公园中游玩。摄/林桂炎
从地图上找不到的“绝密禁区”,到列车直达的“旅游打卡点”,东风航天城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航天文化也在社会中不断“破圈”,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仰望浩瀚星辰。
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55周年之际,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将从东风航天城启程问天。小城内的人们早已奔走呼告,相邀观礼,只待明日功成,共贺盛事。
(文中曾建祥、吴明、张兰为化名)
文、图丨 记者 王隽杰 林桂炎 姜雪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