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惠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5年工作要点》(下称《工作要点》)正式印发。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市做实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参与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集中精力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工作要点》从八大方面进行全面系统部署,明确48项具体措施,从规则机制、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合作、生态环境、优质生活圈、特色平台、机制保障等维度取得新突破,深度拥抱大湾区的美好未来。

提质软硬联通,加快城市协同发展
今年1月,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第三批)正式发布。其中,由惠州市人民政府报送的《惠州创新推动与香港实现组装合成建筑产品标准互认》入选第三批典型案例。
“湾区标准”是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重要载体,惠州持续推动“软联通”。比如,建立健全惠港组装合成建筑(MiC)领域深度衔接机制,推动惠港MiC产品标准互认,争取纳入“湾区标准”清单;指导惠州装配式建造供港联盟在香港注册境外分支机构,推动两地在政策制度、标准规范、质量检测、运输通关等方面对接衔接。

作为大湾区的“菜篮子、米袋子”,惠州将提升供港产品通关便利化,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二期公用型保税仓及出口监管仓的建设,用好粤港澳“三地一锁计划”政策。探索“湾区标准”“湾区认证”通关便利模式及直接适用港澳农产品生产监管模式,与港澳共建供销农场产品抽免检绿色通道。
去年10月,惠州粤港澳大湾区(港澳服务)专区在惠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启用。去年12月专区配置启用香港“跨境通办”自助服务机及“智方便”自助登记站。如今,市民可通过自助服务机一站式申办各项政务服务,涵盖税务、公司注册、出入境检查等多个领域。今年,惠州将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积极参与“数字湾区”建设,发挥香港“跨境通办”自助服务机及“智方便”自助登记站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跨境通办”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要点》提出“深化与港澳医疗卫生服务合作”“持续推进职业资格认可”“深化粤港澳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试点工作”“推动与港澳商事仲裁调解制度相互衔接”等措施,持续扩大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覆盖面,逐步打通大湾区居民关切的热点难点。

规则机制的持续发力为“软联通”打好基础,基础设施快速建设则开启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新篇章。惠州将加快构建大湾区综合枢纽门户,推进千万级干线机场建设,推动惠坪高速、机场高速等一批高速公路建设,排查和打通与广深莞交界的“断头路”,加速融入大湾区现代化交通网络。同时,加快推进深汕铁路惠州段、惠阳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开工建设碧甲港区7万吨级多用途码头,推动惠大铁路安全能力提升项目,发展海铁联运,谋划打造南北出海新通道。
当前,惠州正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将大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太平岭核电一期项目投产、二期开工建设,力争惠州LNG接收站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有序推进中洞抽水蓄能电站建设。

聚焦产业科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惠州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化粤港澳及内地科技创新合作,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全力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
去年9月,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大亚湾开发区举行。研究院的设立,将成为惠港两地合作的新典范,为推动惠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起到积极作用。《工作要点》提出,支持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加快建设,积极孵化、引入企业,大力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惠州推动国家“两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支持东江实验室在先进核能、石化能源、新型储能等领域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加快推进首台新一代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研制生产。推动埃克森美孚惠州研发中心投用、中海壳牌研发中心竣工,加快惠州化工产业研发中试基地建设。同时加快推进惠州新型智算中心建设,探索与深圳的算力调度合作,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产业园区是推进高质量发展、构筑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惠州将优化提升深惠区县对口产业协作水平,推进县级共建产业园区建设。加快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产业项目建设,力争承接产业有序转移项目60宗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以上。
当前,大亚湾开发区已连续6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惠州将加快建设全球石化产业高地,推动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一期项目投产、二期项目转规核准,加快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中海壳牌聚碳酸酯等项目建设。推动大亚湾石化区与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惠阳区新材料产业园联动发展,着力补齐产业链延伸的关键环节、中间产品和“卡脖子”技术,推动新材料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建设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工作要点》提出,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做优做强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广深佛惠莞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2个国家级制造业集群。积极探索协同深莞打造珠江口东岸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带,不断开辟产业新领域新赛道。

根据《工作要点》,惠州将联合深莞打造全国一流的新型储能产业集群,推动中广核惠州电化学储能项目建成投产,持续推动新型储能多场景应用;主动参与广深低空产业集群建设,鼓励电池、汽车电子等优势产业向低空领域拓展,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建设低空经济制造基地和数据服务基地,着力培育“低空+数据”产业,打造低空无人机智慧城市应用新典范、开发低空数据产品。
今年,惠州将全力推动特色平台深度合作。比如,联合深圳、东莞推动坪地—清溪—新圩绿色低碳产业组团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规划建设深惠协同发展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和高端制造产业组团首开区建设。同时联动广州加快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最美旅游公路,大力发展高品质康养、文旅产业,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支撑项目。

深度交流交融,共绘优质生活圈
3月31日,东江水供港60周年纪念典礼在香港举行。60年来,东深供水工程不间断地向香港供水超过300亿立方米,如一条“蓝色纽带”串联起粤港两地血脉相连的深情厚谊,更成为香港繁荣稳定的“生命之源”。
东江是大湾区的重要水源之一。惠州将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强跨界河流治理,完成淡水河先行段项目建设任务,动工建设淡水河防洪排涝整治一期工程、增江龙门段、潼湖流域洪水出口通道一期工程;提升大湾区防洪安全保障,配合推进东江干流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开展深莞惠联合执法行动,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打击力度。

随着大湾区经济、科技、文化、民生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正在不断拓展新空间。惠州用心推动优质生活圈“深融合”,优化提升港澳居民在惠州发展便利度,让更多港澳居民来到惠州开启工作生活的新篇章。
目前,惠州正在加强惠港澳居民心联通,通过办好“惠港心连心、共创新未来”2025惠州(香港)春茗大会,开展惠港青年“东江之旅”“寻香之旅”等活动,承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相关赛事,优化《港澳居民旅居惠州应用通》,促进大湾区人文融合发展。
今年,惠州将推进“一中心,多基地”惠港澳台侨特色服务合作平台及GoGBA港商服务站平台规范化、专业化、特色化建设;做优做强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全面实施提质扩容计划,有效提升基地人才承接能力;加快建设港澳青年科创园,持续引进港澳台侨项目;积极配合香港实施“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组织实施港澳青年“实习计划”。

同时,《工作要点》提出一系列便民新举措。比如,促进人员高效便捷流动,推行惠州户籍居民换补发出入境证件“全程网办”,实现办证“零跑动”;在教育方面,深化粤港澳姊妹学校合作,促进粤港澳教育合作深入开展。探索调整在惠港澳人士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做好相关政策发布宣传;在医疗方面,争取市内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香港“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
惠州将优化提升机制保障,共聚发展新合力。一方面,加强惠港、惠澳常态化工作交流,办好大湾区建设专题培训班,进一步推进惠港、惠澳公务人员交流协作;另一方面,加强民间交流宣传,鼓励民间机构开展文化、体育、教育、学术等领域交流合作。
惠州市推进大湾区建设工作要点(部分)
一、持续推动规则机制“软联通”
提升供港产品通关便利化,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二期公用型保税仓及出口监管仓的建设;
探索“湾区标准”“湾区认证”通关便利模式及直接适用港澳农产品生产监管模式,与港澳共建供销农场产品抽免检绿色通道;
建立健全惠港组装合成建筑(MiC)领域深度衔接机制,推动惠港MiC产品标准互认;
提升政务服务“跨境通办”水平;
深化与港澳医疗卫生服务合作;
持续推进职业资格认可;
推动与港澳商事仲裁调解制度相互衔接。
二、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
加快打造千万级干线机场,全力推进惠州机场二期改扩建项目前期工作;
全力推进深惠城际惠州段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深汕铁路惠州段、惠阳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全面推进惠霞高速、惠肇高速、稔平半岛环岛高速等项目建设,推动惠坪高速、广惠高速改扩建开工建设,完成惠河高速改扩建工程;
开工建设碧甲港区7万吨级多用途码头;
加快推进龙山一路、龙山五路、龙山九路、塘横大道、厚德一路等临深道路建设;
加快推动太平岭核电一期项目投产、二期开工建设。
三、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大协同”
推动国家“两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建成投用;
加快推进首台新一代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研制生产;
推动埃克森美孚惠州研发中心投用、中海壳牌研发中心竣工,加快惠州化工产业研发中试基地建设;
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
加快推进惠州新型智算中心建设,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数据产业园润泽(国际)信息港等项目加快建设;
支持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加快建设;
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探索出台柔性引进高端科技人才、成果转化人才团队的支持政策。
四、着力促进产业合作“大联动”
加快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产业项目建设,力争承接产业有序转移项目60宗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以上;
持续做优做强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广深佛惠莞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2个国家级制造业集群;
推动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一期项目投产、二期项目转规核准,加快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中海壳牌聚碳酸酯等项目建设;
联合深莞打造全国一流的新型储能产业集群,推动中广核惠州电化学储能项目建成投产,持续推动新型储能多场景应用;
主动参与广深低空产业集群建设;
探索香港科研成果赋能惠州制造模式;
深化惠港生产性服务业合作。
五、持续加强生态环境“同治理”
加强跨界河流治理;
开展深莞惠联合执法行动;
建设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6个,谋划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绿美示范带;
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六、用心推动优质生活圈“深融合”
深化粤港澳姊妹学校合作,促进粤港澳教育合作深入开展;
推进“一中心,多基地”惠港澳台侨特色服务合作平台及GoGBA港商服务站平台规范化、专业化、特色化建设;
推行惠州户籍居民换补发出入境证件“全程网办”,实现办证“零跑动”。
七、全力推动特色平台“深合作”
联动广州加快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
联合深莞推动坪地—清溪—新圩绿色低碳产业组团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编制实施方案,探索建立跨区域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机制;
规划建设深惠协同发展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和高端制造产业组团首开区建设;
支持潼湖生态智慧区加快建设,发挥智慧区“三大平台”聚合效应,加强对外经贸合作;
加速建设大亚湾坪山河科技创新走廊,高标准完成总体规划编制。
八、优化提升机制保障“强支持”
超前精准谋划一批粤港澳大湾区项目,做深做细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各类资金支持;
强化对重点政策、重大事项的督促检查和跟踪落实;
加强惠港、惠澳常态化工作交流;
鼓励民间机构开展文化、体育、教育、学术等领域交流合作。
统筹:罗锐
采写:南方+记者 马发洲 通讯员 吴志坚
图片:南方+记者 梁维春 王昌辉
【作者】 马发洲;梁维春;王昌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